【永續時尚專題-2】面對快時尚,消費者如何購物升級

【永續時尚專題】這 5 招,讓消費者進階購物升級

上一篇我們談到在快時尚消費市場下,站在品牌方角度在時尚生產鏈產生的行為有哪些。這篇《時裝說》試著站在消費者角度;分初階、進階和專家,提醒我們該怎麼做可以消費升級,成為高級消費者;當市場消費意識晉級後,進而影響時尚品牌環保決策推動永續時尚。

首先,《時裝說》並不是要簡單呼籲大家減少消費。減少消費甚至不消費太不符合人性、也不切實際。不過,《時裝說》呼籲的,是我們有機會、甚至平常已經在做的;這篇文章幫讀者總結出來、或哪些可做到而遺漏的。

如有其他補充,也歡迎底下留言~

永續初階消費者

其實我們平常已經這麼在做了,有些人會考慮部分、有些人都會考慮。跟中階比較差異的話,這階段比較直觀而且容易快速判斷。

衡量自己預算

這是最直接有效方式。首先,建議先讓自己有簡單理財習慣;假設三分法,其中三分之一可以買自己想要的犒賞自己。月底餘下金額要保留下個月再用,或先借用未來預算,都看自己選擇。

同時也建議讓自己有記帳習慣,三個月或半年後可回頭看消費習慣是不是能接受;如果不敢回顧,還是會建議繼續記帳,因為現在不敢回顧不代表未來不敢;哪一天願意回頭看自己消費紀錄後,方便啟動下一步。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有無相似款

面對相似剪裁或相仿色系…whatever。曾經,筆者腦波弱想買一件某款新一季單品,當下被朋友勸止;他說我已經有相似款了。這兩件筆者確實都很愛,甚至新一季在色系上更有機會常穿。後來想想,相同價錢,如果放在其他新單品而不是相似款上,如此對自己來說,這些錢可用價值是不是會更高?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是否需要更多衣物才能駕馭

一般來說我們買衣服比較是一件跟著一件買,購買新款時會聯想和已經有的單品一起穿搭時適不適合。建議避免看上一件新單品完全跳脫既有服裝很多,明顯需要為了眼前這個產品而另外添購其他新衣物。除非有自己知道要做形象轉變、或某些特殊需求(如結婚、工作訂製正裝)等其他需要目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檢視衣櫃空間

衡量一下衣櫃空間夠不夠,這也是蠻直觀的。除非另闢新空間或添購衣櫃;不然勢必會逐漸汰舊,但又捨不得。筆者體會有些讀者衣服很早堆疊在衣櫃外,因為筆者家人也是這樣。

然而,「空間」這個概念看似可持續堆疊衣服;事實上,「空間」本身是稀缺的。我們堆放衣物在房間某處,那裡就不能再做其他利用,例如房內整體視覺、行動自由、衛生…等。早期放置在最下面衣服,一般也很難再被拿出來穿,無形中也佔據稀缺空間。

雖然這項是初階但其實這項蠻難的,主要因為部分讀者包含筆者家人居中衣物早已堆滿,要整理需要一番工程。此外,衣櫃這項和中階最後兩項「穿的次數」「二手轉賣」有關。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預防洗衣微塑膠纖維

你知道嗎?我們每洗一次衣服,衣服中的塑膠微粒就會隨著排水管最終流入大海。依據《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 2018 年的海域微塑膠分佈調查中,發現基隆海域的塑膠總量最多(來源1);每洗一次衣服,就有70萬條塑膠纖維釋放到環境裡(來源2),最後殘留環境以及我們吃的海鮮,殘留體內。

台灣有屬於我們自己開發的FNG不塑洗衣袋,三角錐設計方便放入衣物;每洗一次衣服可幫我們過濾89.3%微塑膠纖維;在每次洗完衣服後會自動集中微塑膠結成球狀在洗衣袋內側一角,方便我們裝在玻璃瓶中搜集起來。

《時裝說》同時推薦國外經Kickstarter募資成功的Guppy Friend,也是世界第一個針對塑膠纖維污染所開發的產品。根據弗勞恩霍夫研究所 UMICHT 的數據,用洗衣袋洗滌時,合成衣物的纖維斷裂平均減少 86%(來源)。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永續進階消費者

相較於上一階的直觀,進階問題就比較抽象、甚至有規劃要處理衣服後續。如果能達成裡面幾項,那可以說是相當厲害的消費者。或許過去我們並沒有這些觀念、或提倡者比較少;如同10年前我們對低GI飲食一樣,隨著時代演進,筆者相信時尚消費市場也會升級。

是衝動購物嗎?

行為經濟學很容易掌握衝動購物消費心態。經濟學家理查德.賽勒(Richard H. Thaler)提出我們在訊息不對稱情況下,消費時的心理狀態所產生的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

假設我們在時裝店看到一件喜歡衣服,在看到售價前,心理預期這件價格應該是P*(Price*)。注意,這時候的P*是每個人不同主觀;有些人覺得1,000元產品,其他人可能認為2,000。翻開價格標籤發現價格是P(Price):1,200元。

只要P*-P>0,也就是交易效用大於零。很容易導致衝動消費,進而可能買到過多、甚至不需要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週年慶大家這麼喜歡買、清倉大家這麼喜歡買、飲料差五元換大杯…等。因為有個參考價P*為我們消費者定下價格錨點,進而覺得買下來特別划算。

簡單說,如果讀者覺得某個產品比心目中設想的還便宜,那很有可能會衝動消費;意識到有衝動消費感覺後,再想想初階或進階其他項目。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我會穿它幾次

可能有些產品買了之後半年還沒穿過。除非我們把這件產品視為藝術等級工藝品,唯有典藏並為它保值。

如果心理預期不超過30次,甚至不超過20次,筆者會建議可以把錢買其他單品、或其他領域上運用如買書、培養興趣、定期定額…等。

如果最近大家都在穿,想追流行。其實也可以,同時筆者會想徵詢,退流行後會不會再穿?會不會穿超過30次?其實,穿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是穿衣上的自由。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是否環保材質符合永續時尚

之後《時裝說》會做一篇台灣服裝品牌使用的環保材質。簡單來說,這幾年紡織產業已陸續製造升級,生產各系列環保材質。如

  • 有機棉
  • 回收寶特瓶
  • 回收聚酯
  • 回收尼龍
  • 二手布料
  • 二手丹寧
  • 玉米纖維
  • 非受虐動物皮毛
  • 素食皮革

現場如果不知道衣服是不是環保材質,可以詢問那個品牌店員夥伴。《時裝說》之後也會再寫一篇致力於採用永續材質的台灣服裝設計師品牌。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舊衣回收

身為衣物主人,在衣服生命週期最後一刻通常不是贈予別人,就是拿去舊衣回收;舊衣回收後續處理相當多元。《時裝說》轉述《公視》《小世界》追蹤報導:放置在我們住家週遭的舊衣回收箱,我們一般認為最後直接捐贈給弱勢群體;但事實是,絕大部分不是銷售海外就是焚毀。以銷售海外來說,利潤因疫情與各國保護政策導致利潤逐年下滑,這幾年越來越難做。而舊衣直接焚毀比例也從15%提高到35%(公視轉述環保署圖表)。

隨著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當年幾乎沒用的石油在今天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必需原料。過去只能拿去焚毀命運的二手衣物,今天可以重製新衣物和轉製成固體回收燃料(Solid Recovery Fuel, SRF);而前者目前受限指定原料、後者近年起步且能降低甚至取代火力發電(來源1)(來源2)。這就延伸下一供需鍊—當新的環保燃料上市,但售價可能比傳統高、且需要投資新鍋爐;如果讀者是老闆,會想做這轉型嗎(來源3)?

除了將衣物投入舊衣回收箱外,台灣也有幾個第三部門陸續招收舊衣物,不過基本要維持八成新;有些業者也會隨需求不同而開設不同捐贈項目、也有些業者屬於不定期開放捐贈。筆者找到有伊甸基金會心怡舊衣回收中心FYNE傻瓜計畫舊鞋救命還有更多舊衣回收第三方組織可點選這裡;Facebook也可以搜尋「舊衣」找到很多來源。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二手市場

身為衣物主人,除了舊衣回收外,還可以投入二手市場。以下《時裝說》推薦幾個不錯二手衣平台(依名稱排序)

即便舊衣回收箱最後仍有部分時裝會到二手市場販售;如果有心,可以自己賺。現在手機照相功能相當專業,在為想要買掉衣物的人也可藉此練習攝影(或當模特)。一些KOL如Kiwi Lee, Yen 言, Chainloop, That Mr. Kevin有時也會提供二手販賣,將部分所得做捐贈。

 

 

永續專家消費者

專家等級應要求自己對時尚產業鍊上游的認知以及隨時更新相關資訊。

  • 某品牌生產過程是否公開透明
  • 是否壓榨上游產業鍊勞工
  • 用水量/碳排放是否公開
  • 廢水如何處理
  • 是否假意宣稱環保(如宣稱使用永續原料,但製造過程仍用化學染劑)

其實做到進階消費升級,就已經協助時尚產業避免相當多的浪費。除非勵志於環境環保發展、或紡織產業高級工作者,專家項目可以說為我們日常減碳目標錦上添花。

當然,假以時日隨世代演進,當大家普遍在初階、進階有相當概念時,專家項目就值得大家共同理解。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時裝說

培養時裝二創設計師

將兩件以上舊衣解構後重新創作新的一款單品

也是一種消費者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