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HANSEN郭恆生:用古法剪裁當代東方服飾(上)

《時裝說》經營了一段時間,也該做個訪談系列。筆者第一位訪談台灣服裝設計師會選擇HANSEN出自一份小私心,SS24《祇園精舍》將佛教給時裝化拓展筆者對時裝的認知視野。在訪談過程中,驚覺年紀不到25歲的HANSEN設計師暨打版師,也是裁縫師的郭恆生非常多料!除了自己和品牌故事、產品獨特性外,也聊到學理、文化和屬於台灣的故事。讓我們展開HANSEN故事吧

刻在HANSEN的古法裁縫基因

從小就對「系列」有深度好感的郭恆生,無論對火車、輪船,只要有故事的編排一起所呈現的系列感特別讓郭恆生產生心動的跳躍。國中時候有一次理頭,偶然發現雜誌區放著VOGUE,便拿起看,雜誌的視覺和文稿內容激起郭恆生對時裝的好感和興趣。「可以說那本VOGUE打開了時裝領域大門讓我登堂而入。」

高中就讀樹德家商服裝科便開始做衣服,有位老師專攻旗袍,郭恆生自己也很喜歡。就讀樹德科大流行設計系時候發現在當代市場上怎麼東方服裝比例這麼少?除了畫圖設計,也很喜歡打版的郭恆生就開始探索「如果用東方版型來呈現西式效果,讓東方和歐美做個更多對話,會不會是一件可行的事?」於是郭恆生在2020《禪流》,寓意天圓地方,矩法天地,乃成規矩,進而求圓滿,求自律。勇奪時尚設計新人獎最佳版型。此役讓郭恆生充滿信心,對筆者興奮的說:「Yes! 果然是我拿到。」隔年《大港誌》在高雄時尚大賞再度獲獎—-設計賞。

陸續獲獎籌備的資金,開始作為郭恆生角逐臺北時裝週、建立品牌的第一桶金。大學畢業當完兵後著手品牌建立,「HANSEN」於輔仁大學織品研究所時代誕生。相較於品牌字首作為LOGO商標,郭恆生和朋友們選用「H」的解構作為象形意義;運用東方版型,以方為主、圓為輔,形塑道門生生不滅的太極形意,也在佛家視角來有輪迴意涵。

屬於台灣人曾有的當代時尚

秀上幾十分鐘,秀前四五年功。在第一次發表臺北時裝週New Breed《和》系列,郭恆生就花了約1649個日子,沈浸在文化研究議題中。

根據擁有180年歷史的大英百科全書公司《Merriam-Webster》解釋的「文化」:基於種族、宗教或社會群體的共同習慣信仰、社會形式和物質特徵。郭恆生在輔仁大學織品研究所主題「台灣服飾的多元雜揉」,在我們曾祖輩的台灣人,受到民族、日治、西化等多方面影響,孕育屬於台灣當代時尚。

每一個文化都有她的多元與獨特性,而屬於台灣的多元與獨特性是什麼?「基於工作、社交等需要,在當時台灣人外出穿的是當代流行西服或日式和服;基於民族認同,回到家換回傳統服飾。」郭恆生接著說:「我有看到一則文獻是關於當時台灣仕紳,有一部分的人會穿長袍馬褂作為自己的身份的認同。也看到一個大家庭合影,祖父母輩身披馬褂長袍、父母輩身穿訂製西裝,子女輩則是日本學生服;父母輩希望子女傳承民族衣著,而子女的身份認同已趨向自己是日本人。」

Source:吳奇浩|《洋風、和風、臺灣風:多元雜揉的臺灣漢人服裝文化(1624-1945)》

想深度研究文化的原因之一,是可以從一堆文獻資料中把當代時裝元素慢慢找出來,像是大襟衫、馬面裙、旗袍、長褂、短褂。在選擇衣服的布料、製作的工藝、刺繡的細節來彰顯不同的身份。因為當時並沒有所謂工業化量產的衣服,每一件衣服的背後會有屬於自己的美感,郭恆生感嘆台灣早期美感還是存在的。「我還看到一張『蔡崧岳之妻』寫真照,可以看到照片中主角身著襯衫同時打著領帶、襯衫下有一件滾著蕾絲邊的大襟衫。『混搭』概念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有了。」

Source:吳奇浩|《洋風、和風、臺灣風:多元雜揉的臺灣漢人服裝文化(1624-1945)》



同時也推薦致力推廣台灣早年時代,王佐榮先生為《彩繪李火增》編著台灣當代文化寫真書。「日本在殖民台灣前期的那種雜柔性,戰爭時期才有的國民服、軍服,作者王佐榮先生用文獻探討考究方式,盡可能還原當時帶服裝色調與光澤。這種黑白照可被現代人復刻出來並重新上色,書中文獻闡述背後故事,讓我看這本書時候很感動!也讓我更深刻與貼近早年台灣人的服裝樣式。」

Source:王佐榮|《彩繪李火增》

 

談到「文化」話題,郭恆生眼中散發熱情光芒:「雖然每一季作品我要花上研究的時間,可是在研究的過程是很有趣的。在眾多且零碎資料中,我要去脈絡化它、結構化它,再為它們解構。每個文化都有屬於自己的符號和不同解讀。」問到這些資料郭恆生是從哪裡獲得?回答說:「找書最快。不同的書可以有不同角度來看相同議題。雖然現在Chat GPT能馬上給你答案,但提供的內容並不能滿足我。」

 

郭恆生進一步分享HANSEN終極目標:「在品牌穩定時候會有自己的『智庫』;在台灣、或東亞地區的不同時期、穿的什麼的衣服,我會在版型數據、裁縫手法進行歸納統整。之後品牌在展覽時候會有全面解析。」厚積薄發便有千鈞之力,筆者看到HANSEN比筆者更努力,為台灣甚至東亞民族傳統服飾資料統整,並以現代時裝形式呈現傳統文化。

大襟衫馬面裙客家肚兜等文物的翻攝,由HANSEN裁縫師郭恆生提供

大襟衫馬面裙客家肚兜等文物的翻攝,由HANSEN裁縫師郭恆生提供

現代東方時裝的古法剪裁創新

聽聞HANSEN裁縫師郭恆生說「用東方版型來呈現西式效果」,以及品牌訴求「東方文化復興」,筆者問HANSEN東方現代時裝和傳統時裝的不同。

「我去年前往大陸杭州做學術交流,發現大陸在傳統服飾這塊有分古中式品牌、新中式品牌。而我發現即使是古中式品牌,布料、顏色上是不是真的還原前人養蠶抽絲、天然樹脂染色手法就不一定了。隨著時代發展有新技術和知識提高產品耐久度和色牢度,我選擇承襲古剪裁手法創新。」隨著時代演進,身穿什麼衣服不再是過去身份地位象徵;隨著價值觀改變,讓市場可自行決定喜歡古中式或新中式。

郭恆生拿起身旁一件作品說:「像我在《和》這一件『改良大襟衫夾克』,是剛才提到『蔡崧岳之妻』寫真照獲得靈感的作品。前排是大襟衫開領,拉鍊作為夾克表徵,內裏與襯衫使用當年常用的亞麻布料;背後有蘭花與杏花作為文化符號融合的意象。」同時補充道:「我在剪裁時如有多的布料會直接在上面運用偷襟、歸拔手法,以方圓剪裁修版;這件夾克背後開衩在當初創作時所多留下來的布臨時修版創作,避免剩餘不知怎麼使用的布造成材料的浪費。」



 

從過去HANSEN的作品可以知道每次都有旗袍,可以發現這是品牌傳統。在維持旗袍輪廓下,採用西式剪裁手法。是品牌每季都會訴求的概念。喜歡新式旗袍的讀者可直接Follow HANSEN。裁縫師郭恆生受高中旗袍老師耳濡目染,再藉由旗袍延伸大襟衫、馬面裙,運用西式效果呈現,也能用東方古法剪裁:偷襟、歸拔、燙縮…一件件親手織出現代東方時裝。

聊到東方文化傳承話題,裁縫師郭恆生提到:「John Galliano在2007年DIOR SPRING 2007 COUTURE主題是日本服飾,因部分細節錯誤但仍受輿論歡迎,一度被質疑歐洲中心主義;也就是全世界各在地文化,都是歐洲來解釋。這也是價值觀的演化,時尚圈也是無數次打破再重組的過程,但有沒有一個機會是我們東方人掌握、來訴說屬於自己的文化與時裝?」HANSEN裁縫師郭恆生說:「這也是我想成立HANSEN品牌原因。」

隨著言談進展,我們進入到下一個話題:時尚學理與學術。會在第二篇展開,同時也會帶到產品本身和HANSEN可愛的客人互動。

時裝說:「台灣,乘載來自南島、大陸和日本的文化灌輸並孕育發展成我們自己的台灣文化。其實最純粹的文化是鄭氏統治台灣以前,那種純粹人文發展,並無刀槍與政權所帶來的自上而下的移風易俗。不同型態文化影響都是形式上的不同,今天歐美南韓則運用影視劇和社群影響力來推動文化甚至價值觀的傳播。話說回來,1910年代的台灣菁英即使在異族統治情況下,仍有經營社團、發表觀點的自由黃金年代,也是早年台灣難得的美學自由發展的萌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