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採訪其他人的筆者,這次有幸獲台牌INF @infdark 的專訪。
如果說
圖片是捕捉瞬間美感的永恆時間
影片是引導情緒的視聽感官載體
那文字是將表象賦予深刻存在並延伸形而上的思辯空間
致力探索台灣職人故事的INF
每個月訪談不同產業、各項職業的INF,不僅多觸角探究共處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多元故事,也是品牌獨具特色的傳統。曾訪談過臺北市立復興高中戲劇班召集人李明哲、職業攝影師張淵琮、到府髮型設計師巧虎;今天《時裝說》有幸受邀作為INF訪談職人,本篇以特選訪談中幾個問題的完整回覆內容。
這邊先附上受訪INF於instagram貼文,也歡迎點選INF貼文閱讀其他問答(共三篇貼文)。
Q: 平常都如何吸收與保持對時尚新知?
平時以發摟台牌資訊作為新資訊的掌握,也會跟時裝愛好的朋友聊天聊到。相較於大部分編輯可能發摟國外時裝資訊,平常我則是聽書或閱讀,有關前沿科技、哲學、經濟學、物理學、腦神經科學…等作為解讀時裝的角度和養分。
Q: 在資訊速食化的現在,你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在我看來這本來是市場演進的現象,「演進」「演化」本身是中性詞,沒有好與壞。
如果真要問我的觀點,答案是「壞」。有一說法是19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理性的時代,後來理性淪喪。19世紀那時完成理性與思想啟蒙,獲取資訊主要來自報紙,當時報紙是很貴的,裡面滿滿申論文章內容,讓讀者能夠深思,也讓生活活得深刻;20世紀以後,廣播、電視機、電腦、網路和手機的發明,前3秒視覺刺激而少了深刻思考,然後我們習慣性依照第一直覺做事,理性且深刻思考,在20、21世紀逐漸稀缺,這對民主國家而言是隱患(講太遠)。
Q: 在台灣眾多品牌中,你認為INF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即使台灣也有眾多獨立設計師品牌,INF是少數以時裝包裝並闡述台灣在地文化的服裝設計師品牌,包含SS21 CONNEXTION講我們台灣當前最常使用通訊軟體「LINE」、AW21 TIME MACHINE涵蓋台灣早期深根於巷弄內的柑仔店…AW23 AMA描繪台西海岸討海而生的女性故事。堪稱最具代表台灣的時裝品牌之一。
在少數以台灣在地文化為己任的品牌中,INF又獨具低調內斂的黑系屬性,黑並不張揚,卻能在光源下看出立體剪裁的獨特性。換句話說「我很屌,但我低調。」
在服裝本身來看,設計師郭瑋的平織剪裁手法堪稱熟練精湛;能夠在平織布上剪裁出立體層次感,並且連貫品牌「一衣多穿」,這在平面畫圖轉變到立體剪裁的大腦構思是很強的;幾個關鍵節點上,一顆扣子、一對金屬環都是構成產品多變的支點。在我為INF撰文時,多次評價郭瑋是「平織魔法師」。
Q: 從媒體角度出發,你認為與國外精品相比,台灣的自創品牌們仍有什麼不足之處?
不足的點有三,「時間」「空間」「資本」
時間:國外精品動輒發展數十年甚至百年,在當時無論服務貴族的傳承和壟斷媒體的紅利,那些早期發跡的品牌成功形塑了市場對他們既定印象和慣性。台灣近幾年發展的品牌少了時間紅利。
空間:歐美在「設計」「美感」和「品牌」給予充分尊重和開放。特別是在美國紐約對於新品牌的市場接受度很高,我們身處在台灣這塊土地,雖然人均GDT不錯但市場小之外,普遍在「設計」「美感」的重視承度已不是新聞,且在「品牌」這方面較沒自信,當前台灣普遍價值觀,只要該品牌被歐美媒體或名人肯定,那在台灣的品牌身價才跟著有些幫助。
資本:大的資本可以縮短時間、拓展空間。國外精品大多已沒有所謂獨立設計師,都是財閥集團下的各自品牌;有錢可以在海外辦秀、壟斷廣告版位、精華地段設櫃、拓展生產規模並壓低成本…簡單說沒辦法比。
解方
- 快閃是一個很好試水溫方式
- 有能力的話一定要海外發展
- 每季走秀創造媒體話題,但仍要維持產品品質和品牌風格
- 獲得買手、編輯、造型師、明星的青睞,長期進行公關、贊助、人脈等經營
- 累積資本,作為借貸來創造更多價值的憑據